台灣每年約有 2 萬名早產兒誕生,但很多寶寶因肺部發育未完全,要仰賴呼吸器輔助,而早產兒的呼吸型式多變,一般的呼吸器又不容易調整,有時會發生早產兒想要呼吸,但呼吸器卻沒辦法正常啟動的情況,這樣的情形可能會對肺部造成傷害,長期下來還可能衍生成慢性肺疾病。
近年來台灣新生兒人數雖逐年下降,但早產兒的比例卻呈現上升趨勢,從 2008 年的 8%,到 2018 年最新統計已逼近 10%,等於每 10 個新生兒中就有 1 名可能提早誕生。
每 3 名早產兒就會有 1 名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
美國研究統計顯示,28 至 34 週出生的早產兒中,每 3 個就有 1 名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問題,且隨著妊娠週數愈少、發病機率就愈高,24 至 28 週出生的早產兒發病機率約 80%,妊娠 24 週以內出生的早產兒,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機率更高達 90%。
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許瓊心醫師說,很多早產兒在剛出生時,會需要額外的氧氣幫助寶寶順暢呼吸。照理說,為了減輕肺部和吸氣肌肉的負擔,呼吸器和寶寶必須同時運作跟呼吸,若沒有同時,就稱為「呼吸不同步」。
呼吸不同步:早產兒呼吸的頻率不穩定,可能忽快忽慢,一般外接的呼吸器不容易跟上這種變化,就會出現「呼吸不同步」。
荷蘭研究統計發現,幾乎每位使用呼吸器輔助的早產兒都曾遇過「呼吸不同步」的狀況,且平均發生頻率可達 33%,寶寶看似還是能完成呼吸動作,但其實反而需要更用力去對抗「不同步」的呼吸器,這樣會傷到肺部跟吸氣肌肉,也容易衍生成肺傷害、慢性肺疾病等併發症,還可能延後寶寶脫離呼吸器的時間。
新型輔助呼吸模組(NAVA)幫助早產兒提早離開加護病房
許多國內外實驗和臨床使用的結果顯示,一般的呼吸器會強硬的控制病人的呼吸動作,而新型「神經調節輔助呼吸(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, NAVA)模組」可以透過橫膈膜電位導管,監控病人的橫膈膜活動,進而協調呼吸器對應寶寶大腦和肺部的活動,且減少將近 50% 呼吸器不同步情況,幫助早產兒提早離開加護病房。
怎麼預防早產?
其實懷孕的時候,媽媽們都會收到一本媽媽手冊,裡面有很多檢測媽媽們自己是否是高危險群的項目,如果有仔細閱讀並多注意身體狀況的話,其實就可以預防,另外,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江明洲主任也提到:「簡單來講,生活壓力、人工生殖、年紀太輕或太大都是影響是否會早產的因素。」
許瓊心醫師也說:「現在遇到的很多情況是有早產高風險的媽媽,需要到醫學中心做檢查,但媽媽因為要顧其他小孩、上班,或是覺得在醫學中心排隊要等很久,就沒有做檢查,因此經常不知道自己身體的狀況,來不及在生寶寶之前做一些預防。」早產兒基金會也致力於協助處理這些情況,例如,協助媽媽安排去看診的時間,或是輔導媽媽生產的相關知識。
文∕莊筱彤 圖∕蘇鈺婷
延伸閱讀
百年大疫專題搶先看 >>> 十位權威專家剖析新冠病毒給台灣的改變與未來
August 28, 2020 at 11:46AM
https://ift.tt/3jnrKvK
早產兒易有呼吸窘迫症新型呼吸器讓寶寶提早回家! - Heho健康
https://ift.tt/3efFAOr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